习惯了其呵呵的风格,大概也不怎么觉得呵呵. 作为中期作品的伊始,这部电影多少有种承上启下的意味:一方面彻底告别六七十年代还带有新浪潮味道的风格,一方面以更为内敛更为隐晦的影像构建起更为细腻更为深邃的话语体系,进行更为沉潜更为洞察的自反性叙事. 然而,正也是如此转变,逐渐将疙瘩疏离观众,疏离时代,带入令人窒息的真空;这种美学上的尝试,一方面自然是艺术的崇高,但同时亦堕入影像的封闭,看似不断革命,实则是创造力进入死循环的萎靡:譬如保罗扑向女友时突然的升格,暗蕴生命,同时暗喻死寂电话收单业务主管陶德,因为公司将电话收单业务外包,被派往印度培训当地接班人. 从下飞机开始,陶德就因为文化差异闹出了各种笑话. 最开始陶德无奈甚至嫌弃印度,后来他慢慢放下身段,发现看起来邋遢贫穷喧闹的印度,其实也友好、快乐而充满活力. 片子前半段,美国印度的文化冲突笑料百出,印度异域风情的展示(如神灵、习俗、节日)也引入入胜. 但是后半段有些剧情过于匆忙牵强,如和女主的感情线、外包业务突然转移到中国等. 总的来说,空闲时可以把它作为了解印度文化、理解文化冲突、看喜剧放松而用,不必过于认真.